从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的温情邀约,到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”的淳朴情谊点金股,饮食向来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。
近期各地整治违规吃喝的行动雷霆万钧,彰显正风肃纪的坚定决心。然个别地方在执行中“谈吃色变”,凡聚餐必审查、凡宴请必干预,甚至取消一切公务接待,干部连正常的工作餐也避之不及。这种简单化、极端化的做法,将违规吃喝与正常餐饮混为一谈,不仅背离专项整治初衷,更消解了社会应有的温度。
本是精准的“手术刀”点金股,却在懒政思维下异化为“乱挥的大锤”。剑指“违规”,而非“餐饮”,违规吃喝的要害不在“吃喝”,而在“违规”二字背后滋生的腐败病灶。豪华包间里“酒杯一端、政策放宽”的权力寻租;假借公务接待之名,行公款吃喝、奢靡享乐之实;“不吃公款吃老板”的利益输送;借吃喝搞团团伙伙、拉帮结派。这些变味的饭局,早已异化为权力寻租的“敲门砖”、腐败滋生的“催化剂”。若任其蔓延,必将严重破坏党风政风、损害党的形象、侵蚀群众信任。党中央重拳出击,正是为了清除这些隐藏在“吃喝”表象下的歪风邪气,而非否定餐饮活动本身的价值。
人间烟火,不可熄灭,当“层层加码”的禁令落地,首当其冲的是民生经济的脉搏与社会的温情底色。2024年我国餐饮收入超5.5万亿元,背后是超3000万从业者的饭碗2。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、阖家团聚的温馨家宴、朋友小聚的轻松餐叙,这些场景构成了社会活力的毛细血管。然而,一些地方为规避风险将餐饮活动“一禁了之”,餐馆客流锐减。消失的不只是烟火气,更是服务员的工资、养殖户的订单、供应链的循环——层层加码的代价,最终压在普通劳动者肩头。从古至今,饮食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,传递着质朴的人情温暖。正常餐饮既是亲友团聚的纽带,也是商务往来的桥梁,更是人间烟火气的重要体现1。整治违规吃喝,绝非扑灭饭桌上的温情,而是要清除饭局里的歪风邪气,让餐饮回归本味、让交往回归纯粹。
展开剩余40%精准施策,方显担当,政策执行的分寸,考验着治理智慧的温度与精度。甘肃庆城县曾出台“最严禁酒令”,要求公职人员工作日全天禁酒,包括下班后,引发争议;而河南南阳市则明确:禁酒令仅针对工作日及节假日值班期间,非工作时间正常饮酒不受限。两相对照,高下立判。精准监督需要科学界定边界,“红线”锚定违规靶心,公款奢靡宴请、利益勾兑的酒桌交易必须露头就打;“绿灯”照亮生活烟火,自费亲友团聚、合规商务餐叙理应得到保障;“尺度”划分行为边界,纪律剑指权力异化,而非私人领域的正常人情往来。
技术手段也可助力精准监管。河北省试点智能手环监测代谢指标,公务消费大数据系统拦截异常交易2300余笔7,既提升效率又减少人为干预的随意性。曾有公职人员因与客户共进三碗面(人均不足20元)被罚3000元的极端案例,这种“寒蝉效应”折射出执行中的迷思。而南阳等地对非工作时间正常餐饮的尊重,则划出了纪律与温情的平衡点。
清风正气与人间烟火,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 当监督执纪既有“零容忍”的雷霆手段,又有“护民生”的细腻情怀,当饭局中的歪风邪气被清除而亲友小聚的笑语依然温暖点金股,我们便能见证。一个健康的社会,既要有规整权力运行的凛然清风,也当容得下街巷餐馆升腾的烟火氤氲。
发布于:四川省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